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这是个一不小心就惹各种争议的当下,一不当心也会热搜。


纵然影响力还是不及那些动辄就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评论的娱乐饭圈明星。但在跑圈,刚热闹了的2021年开春,一场有关马拉松的舆论争议又来了。

相信各位混跑圈的不管是知名,还是不知名的跑者都有所了解。详情在此就不再赘述。(若真不知山中事,那请移步搜索“汶川马拉松”)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嗯,不发参赛服,不发参赛包,改发樱桃了。嗯,还涨价。不管什么事儿,一跟“钱”沾边儿,敏感度升级。当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金钱观,无可厚非。每个人也都有言论的自由,支持,和反对,没人绑架你。但在键盘的世界里,不管你支持和反对,随时都能掀起吵声一片,堪比几百只青蛙的聒噪声。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抱歉我们也不能立刻做一个跑者的数据大调查,比如中国百万跑者的地域分布,经济收入分布,参赛跑步的投入与总收入的占比分布等等。没有尽可能详尽的调研,就没有站队的依据。

但多听听各方的声音,总是好的。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被采访者:周海川(不资深的佛系跑者 跑龄:9年 参赛数量:10场)
“我的参赛服,大概留了一半。留下来就是觉得好看。被穿的概率也还行,昨天带女儿去故宫还穿了。剩下的大多都被剪成条儿,擦地了。尤其是(北马),比赛时我都不会穿她的比赛服的。”

“留与不留,就是看喜欢或不喜欢。看着顺眼,就留下来跑步穿。所以即使未来有一天,我报名的马拉松赛事不再提供比赛服,完赛服,我都接受。即使是赛事报名费涨了,我也当然还会继续报。想去的比赛,不管多少钱,都会去的(虽然嘴上会调侃两句)。不想去的比赛,免费也不去。气氛这东西,不是组织者花钱就能搞定的。而一座城市马拉松的底蕴,也不是组织者能左右的。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被采访者:张子健( 跑龄:10年 参赛数量:20场)
“我以前参赛的参赛服,也就留了四五件吧,以便夏天跑步实在没衣服穿了的时候应个急。当然,对我来说有意义的一些赛事的参赛服,还是舍不得扔掉的。经历难得。”

“我跑过一次东京。但那次感觉,日本人为比赛提供的服务以及赛事的一些具体安排也就那么回事儿。当然,人家的氛围好。但我觉得也没必要什么都吹上天。每个人的参赛感受都不一样。不一定国外的就是好的。”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现在疫情闹得大家都跑不出去,所以只能跑国内的比赛。如果有一天,国内的比赛都不提供参赛服了,我的态度是:大型赛事我不太接受。我觉得毕竟还是需要有点仪式感的。小赛事为了节约成本或其他目的考虑,也就算了。

被采访者:刘一帆( 跑龄:12年 参赛数量:70场)
“如果我每一场比赛服和完赛服都留着,那我几乎平时,尤其是夏天不用再买其他跑步的服装类装备了。所以,大多都扔了。不扔没地儿放,也没那么多意义可念。该买的跑步的衣服,喜欢的,还得买。男人也有买买买的权利。

不管我们采访再多的人,无非是支持或不支持这两种选择。在乎不在乎这两种态度。幸好,也是遗憾,我们始终没遇到杠精,没遇到非理性的吵吵者,让我们的声音少了些全面性。毕竟,我们都也扛不动了。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有关此次马拉松圈舆论争议的源头,恐怕不是一件参赛服和一个完赛包这么简单的问题。任何表象的东西,背后都有更深的本质值得探讨。

而在中国的马拉松圈子里,就是市场和赛事,赛事和跑者这些必要元素之间的关系。

马拉松泡沫被吹起来的这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各种赛事喷涌爆发。田协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中国各地共举办了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2场,参赛人次近500万,覆盖234个城市。2018年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583万。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嗯,中国举办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马拉松赛事是1981年的北马,参赛人数不足百人。

三十余年,天翻地覆。好事儿。这证明我们经济水平上来了。欧美有“马拉松赛事现象”一说,人均GDP超越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而中国2018年人均GDP已超过9500美元。

热潮的大背景下,哪儿哪儿都“需要”马拉松赛事。但这个“需要”未必是全部出自于跑者奔跑诉求,而更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的形象工程,甚至在某些年度,成为年度KPI考核的一大配置。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中国马拉松到目前为止,当然还不是能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在一场马拉松赛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参与的角色非同寻常。当然,为了名声,为了政绩工程,为了好看的PPT报告,运营公司就会想方设法拉拢跑者,出风头。还记得么,甚至连猪都被当成奖品出现在颁奖现场。

大比赛,从来都不愁招募。但对四五六七八线小城市的马拉松赛事而言,缺啊,缺的就是人。因为中国的十八线小城市跑步文化其实还没那么深厚呢。于是,这些年来,“跑者”成为各种香饽饽,被在抢人大战中优待。各种福利,各种优惠,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发不了的。

赛事和赛事之间比。他有的福利,我不能没有,否则就被人说,再严重就口碑不好,招不够人。久而久之,中国的一些“跑者”就这样被养得油了,也变得不太容易满足。总觉得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服务,不管怎么提供,怎么服务,都不能如其愿,让他达到百分百满意。挑剔,抱怨,各种不满意。(当然,任何一项赛事,服务都不算完美。总有经验可总结,教训可吸取这也是一定的 )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好嘛,参赛服换樱桃也就罢了,还涨价。对那些爱挑刺,被惯坏了的跑者而言,可不就是不能接受么。杠精哪儿都有,这两年尤其多。一言不合就开杠。不管是跑者,还是饭圈的庞大粉丝,已经不太能理性的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来表达彼此的观点了。吵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发泄情绪唯一的选择。

但这些不满意的声音呢,在自媒体当道的当下,就变成了赚取流量的素材,被一轮又一轮吵起来,毕竟,天天写如何提高跑步成绩的文章,未必能引起大众的自发、广泛的传播呀。中国有数百万的跑者呢,哪怕是其中的一小撮,也战斗力极强到能把你赛事的代言人炒黄了,也能把你汶川马拉松涨价的事儿也吵翻天了。好好说话,现在好难的。

马拉松赛事报名费涨不涨价,涨多少,真正能做主的其实该是市场。这就和现在的猪牛羊肉价钱涨个不停的道理是一样的。难不成猪肉在涨价之前,还得问问买家,你接受么?

当然,中国的马拉松赛事,热闹也才这几年的事儿。“有巨大成长空间”的言外之意就是还处在起步或发展阶段,距离真正能放到市场上接受大浪淘沙的考验,还有相当长的路。再加上疫情这一对世界经济都是沉重打击的大事件之后,中国马拉松恐也面临着新的洗牌或发展格局的裂变。有多少赛事能存活下来,又有多少赞助商还愿意投钱进来,政府又还愿意埋单多久。没有人能打包票。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前些天听到一则消息,国内某一大规模不算小的赛事还在没落地的悬空之中,原因当然不是担心跑者不够,而是招商不到位。

看,市场终究会给出答案,早也好,晚也罢。优势劣汰也好,弱肉强食也好。这是竞争,也是残酷的生存法则。

你不接受,可以不报名,让这项赛事无人可报,胎死腹中。但光顾着吵,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你的参赛服,还在么?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trail.cn/10185.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