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章部分内容将运动员物化为“商品”,且涉及“种族”等敏感话题,若在意请略过。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2005年⼤⼆暑假,我刚考过德国⼤学⼊学语⾔考试(类似英语托福,不到GRE的⾼度),阴错阳差在苏州⼀个⽇企⾥找到⼀份德语翻译⼯作。不算兼职但也说不上全职,⽇企从德国购⼊⼏台⼤型机械设备,德国⼈过来进⾏售后安装指导,为期⼏个⽉。这期间我要负责安装现场德国⼈和中国施⼯⼈员的沟通,另外帮他们解决⼀些⽇常⽣活琐事。现场技术沟通环节当然是滥竽充数,勉强把场⾯应付过去⽽已。要求刚过语⾔考试、甚⾄都没在语⾔环境⾥⽣活过的学⽣熟练掌握⾮本专业⼯程技术⽤语,着实勉为其难了。

不过那⼏个⽉时间,使我第⼀次对“中国制造”这个概念产⽣了直观理解。当时那个⼯⼚其他⼏个⻋间已经投产,主要⽣产各类机械、电⼦元件。第⼀次⻅到类似⽇后宜家、Costco那种规模的仓储以及相应货运、物流,第⼀次⻅到数百名身着制服的⼯⼈同时出现,确实有些震撼。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那个⼯业园区⾥,当时⼤概有⼏⼗、上百家这类公司,上下班场景可以想⻅。那段经历只是本科时代⼀个插曲。后来我去德国读了⼏年书,中间陪做⼯艺品批发的德国⼈去浙江东阳进过货,也在台湾⼈的电脑配件公司打过⼯,⼤多数经历都在强化着对于“中国制造”的理解:⾼效、量⼤、价格便宜。⽤⾏话说:⾛量。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再后来,⼏乎是⼀瞬间,我成了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市场引进外籍职业⻢拉松运动员的掮客……别误会,我接触体育其实从不到13岁就开始了,奈何资质实在太差,不可能真正凭双腿吃饭。所幸⼀直也没中断,等到第⼀次正经⼋百⽤体育赚钱,已经是将近28岁。⾄于先前那些经历,不过是学⽣时代的谋⽣⼿段⽽已。

2011年末国内⼀场⽐赛,我跟⼀个做⾮洲运动员经纪的美国⼈聊天时很⽆所谓地说了句话,⼤意是:这⼀堆⼈价值恐怕还没Geoffrey Mutai⼀个⼈⾼。当时英语并不好,那句话说得磕磕巴巴,但感觉对⽅看我的眼神开始不太对… 

在那个⻢拉松成绩刚刚出现井喷苗头或者说“将喷未喷”,⽽中国市场也仅仅是刚出现“星星之⽕”的年代,Geoffrey Mutai是在2011年4⽉和11⽉分别把波⼠顿、纽约赛会纪录提⾼了2分钟+并且保持⾄今的运动员。其中波⼠顿的2:03:02⽐当年9⽉之前Haile保持的世界纪录快57秒、⽐当年Patrick Makau在柏林创造的新世界纪录依旧快36秒,只是由于赛道原因不被认可为纪录⽽已。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对于美国⼈,波⼠顿是世界上意义最为重⼤的⽐赛,⼤过伦敦。以致于后⾯跟他⽼板⻅⾯,对⽅讲的第⼀句话是:You are very ambitious. 当时我的英语⽔平连ambitious(有野心、有抱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都不完全确定,那个场⾯尴尬到何种程度可想⽽知。当然,这些⼼理活动都是后来才体会到。

必须承认,我遇到过很好的平台。归因于主办⽅重视,外加赛道优秀以及天⽓相对不错,在2012年⼀场⽐赛⾥轰出了3个2:08+3个2:09的成绩,冠军是前⼀年东京⻢拉松冠军。相对于2018、2019年很多国内较⼤规模⽐赛给我的任务依旧是“冠军跑进2:10:00”,在没有碳板鞋、⾼⽔平运动员数量远少于今天的2012年,把⼀场⾸次举办、外界完全不了解的⽐赛做成这样,⾃⼰也有些惊讶。

那两三年时间⾥,我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种状况其实是由于⾏政⼒量在进⾏⼀定程度保障。得益于此,⾃⼰负责⽐赛所呈现的竞技⽔平(⽐赛竞技⽔平主要由参赛职业运动员⽔平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这是⼀个真正以质论价的市场)其实⾼于当时中国⻢拉松市场真正可以承载的竞技⽔平,如果确实把⼀切都扔到市场上去的话。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真正有所察觉⼤概是2015、2016年:市场上⽐赛总数急剧增加、⾃⼰经⼿⽐赛数⽬急剧增加、全年资⾦流⽔同样在增加,但资⾦流⽔与经⼿⽐赛数⽬的增加并不成线性关系。用抛物线横轴表示⽐赛数量、纵轴表示资⾦流⽔总量,曲线确实始终向上,但斜率越来越⼩。换句话说:⽐赛越做越多,尽管流⽔总量确实还在增加,但平均单场流⽔越来越⼩,到2017年可能15场⽐赛的资⾦量才相当于2014年时7、8场(仅作⽐,⾮实际情况)。

其实这种现象在任何⾏业从“蓝海市场”转为“红海市场”的过程中都再正常不过。也是在⼤约2016、2017年那个阶段,逐渐意识到:⾃⼰所从事⾏业如此⼩众,但与学⽣时代所经历那些制造业场景、乃⾄再之前上世纪9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兴起,⽽⾃⼰只是在媒体中得以了解的制造业,本质上并⽆区别。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最初制造业是在⽣产服装鞋帽,后来升级成为机械电⼦产品,再后来⾃⼰真正所从事的是⽂化体育服务业。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但任何⼀个阶段,其实都没有脱离“⾛量”的规律。或者可以说,只要不是军⼯之类特种⾏业,任何达到⼀定程度市场化的⾏业,都不得不遵循“⾛量”的市场规律,⽽这个规律是由国情、社会情况所决定:Size matters… 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双向规模都很可观,但⽆论需求⽅还是供给⽅都很难出现有意愿且有能⼒“挑头”、持之以恒对于品质按照国际⼀线标准进⾏要求的“出头⻦”。

2018、2019年9⽉中下旬到12⽉中上旬的三个⽉时间⾥,我要经⼿14、15场⽐赛,把200多⼈次从⾮洲乃⾄世界各地带⼊国内各个⽐赛,整个⼈基本处于⼀种机械操作的麻⽊状态。某些⽐赛确实需要⽤两三个⽉时间精⼼安排⼈选;但也有些⽐赛从接⼿到确定⼈员所⽤时间不超过⼀周,甚⾄赛后连冠军名字都没印象,⽽市场上新出现的⽐赛往往是后者。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另外,同样是在⽐赛数量剧增的2016年前后,国际⽥联此前引⼊的“⾦银铜标”赛事评价体系逐渐在国内⽐赛中流⾏开来,根据国际⽥联官⽹现有数据:

– 2016年中国⼤陆地区共有⾦银铜标赛事8场;
– 2019年增加到24场;
– 2020年由于部分未举办赛事信息被删除,⽬前看不到总数,根据印象应该是介于35场和40场之间;

⽽到了2021年,由于2020年特殊情况所造成⾏业影响,国际⽥联对规则进⾏修改,刻意降低准⼊⻔槛,中国⼤陆地区在2021年1⽉20⽇所公布的三档共计191场标牌赛事中占据65场,数量上三分之⼀强…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正常年份“⾦银铜标”评价体系的施⾏,实际是国际⽥联通过制定规则为全球市场上所有运动员划分等级,再⽤这个规则某种程度上“迫使”有标牌需求的⽐赛为相应级别运动员提供对应待遇、邀请其参赛。换⾔之,国际⽥联是将这个项⽬成体系职业化、商业化的幕后推⼿。然⽽依照中国市场2018、2019两年间对标牌赛事的狂热程度,尤其到2019年秋季,整个市场事实上已经出现⼀定程度失控。

按照当时中国市场对⾦标运动员的需求,如果按照⻢拉松项⽬正常训练⽐赛规律,运动员在三四个⽉内仅参加⼀两场⽐赛,恐怕调动全世界⾦标运动员供给中国,也难以满⾜这个市场。但中国毕竟只是世界市场⼀部分,⽽且由于其他区域市场存在更⾼级别⽐赛,以及耐克、阿迪达斯等商业赞助条款所起导向作⽤,相当数量极⾼⽔平运动员属于“本品不在中国市场发售”⾏列。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由此,⼀⽅⾯供给⽅所持有“⾼端商品”需要供应更⾼端市场⽽“中低端商品”数量不⾜,另⼀⽅⾯中国市场上由⼏⼗家组委会所组成的需求⽅很难找到某单⼀⼀家具备⾜够资⾦实⼒乃⾄美誉度等要素,以获取“纯⾼端产品”购买资格(买LV都要登记护照),但同时这⼏⼗家组委会对于“中低端商品”全部需求汇总起来⼜已经超过全球市场实际供给能⼒。

同时每家组委会都处于“身在此⼭中”状态,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等等因素,并不容易搞清⾃身所处这个全球市场上的供需对⽐实际情况,进⽽明晰⾃身赛事在整个市场中所处位置,但基于城市推⼴等切实原因考量,⼜对“⾦标”趋之若鹜。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上述供需⽭盾的最终解决⽅案,是在整个秋季赛季三个多⽉时间内,全体“⾦标运动员”中⽐较靠后的⼀部分⼈、其中以处于职业⽣涯末期的⽼运动员居多,频繁来华参赛,最多的⼤约是三个⽉内以“⾦标运动员”身份服务四、五场⽐赛。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任务仅仅是完赛、甚⾄只要起跑不需完赛以获取⼀定额度出场费,⽽对⽐赛成绩很难进⾏要求。

以上是截⾄2019年国内⼤多数“⾦标赛事”所⾯临状况,尽管已经体会到其他⾏业“⾛量”的味道,但⼗⼏场⾦标、乃⾄扩展到全部三四⼗场⾦、银、铜标赛事,相对于整个中国市场上按照官⽅统计数据所显示总计2000场上下各类公路跑⽐赛,还是妥妥“头部”。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除此之外,尚且存在⼤量暂时没有申标意愿、对职业运动员需求不强烈、奖⾦设置⼀般的⽐赛。由于缺乏数据,暂时⽆法确切表述这类赛事数量。但根据直观感觉,相对于此前对国际⽥联标牌有需求的较⼤型⽐赛,后⼀类应该在数量级上存在差异。

⼏百场此类⽐赛,除为⼀部分中国业余、半职业运动员提供了积累最初参赛经验、获取⼀定经济回报的平台外,在正常年份另外⼀个主要作⽤是为⼤量肯尼亚、埃塞俄⽐亚运动员提供谋⽣渠道。这部分肯尼亚、埃塞俄⽐亚运动员与此前所说供给较⾼⽔平标牌赛事的运动员属于两个群体:前者竞技⽔平到达顶峰并且出现较⼤幅度衰退后如果依旧希望通过参赛获取经济收⼊,有可能沦为后者;但后者⼏乎不可能升级为前者。

由于训练⽅式乃⾄⼼理韧性⽅⾯存在差别,东亚运动员反⽽能够相对更好适应较⾼频率参赛,另外由于中国运动员本来就⻓居国内,能够更灵活依照⾃身状况选择⽐赛;⽽此类⾮洲运动员往往持⼀个⽉旅游签证⼊境,需要在短时间内尽量多参赛以确保⾄少覆盖成本并且尽量增加盈余。鉴于这种⽐赛节奏对身体和⼼理所造成⼤量损耗,⾮洲本⼟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筛选时,不可能允许具有潜质的年轻运动员来中国连续参赛⽽“赚快钱”。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换⾔之,与之前所说已经出现颓势但依旧保有⾦标资质的运动员在忙季时频繁来华参与国内⾦标赛事类似,后⾯这些更⼩规模的国内赛事也在为更低⽔平且同样没有发展潜⼒的⾮洲运动员“养⽼”。

基于个⼈理解,正常年份此类⽐赛对于职业运动员,⽆所谓外籍与中国籍,⼤多数情况下态度⽐较淡然:接受报名,若没⼈报名也不会花费较⼤成本进⾏邀请。⽐较出乎意料的是,当国际⽥联⽇前公布2021年标牌赛事名单时,中国⼤陆地区⽐赛场次再次爆增将近30场⽽达到65场、占全世界上榜⽐赛总数三分之⼀强,值得注意的⼀点是新增赛事⼤多是此前这类所谓“佛系赛事”。

但由于2020年客观情况对整个⾏业造成的冲击,国际⽥联是在⽬前这种各环节从业者都⾯临较⼤困难的情况下,刻意降低准⼊⻔槛,“团结⼀切可以团结的⼒量”。2021年新规则对于最低级别⽐赛的要求仅仅是“此前举办⾄少两届,缴纳2000美元相关费⽤”。相对于正常年份运动员、医疗、安保、宣传、救护等等⽅⾯要求,新规则⻔槛⼏乎为0,但确实只是权宜之计。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等疫情结束,⼀切开始向正常运转⽅向恢复时,国际⽥联势必会再次修改规则(⽬前构想是2022年重新引⼊此前“⽩⾦、⾦、银、铜”体系),以重新刺激各个⽐赛加⼤对于职业运动员参赛的投⼊。或者可以理解为,任何运动项⽬国际性管理组织,只要该项⽬已经到达⼀定职业化、商业化程度,都不可能坐视竞技⽔平最⾼的群体⽆法通过⾃身运动技能谋⽣。

⽽届时,经过疫情⾄少两三年的消耗,很难讲各个组委会经济能⼒如何;另⼀⽅⾯,恐怕会有相当⼀批运动员,尤其是已经建⽴家庭、需要养育⼦⼥的⽼运动员,在这鲜有⽐赛机会的两三年中选择转⾏。⽽根据此前经验,各种级别巅峰已过的⽼运动员其实在参与中国各类型⽐赛的外籍职业运动员中占相当⼤⽐例。不知道到时国内这60多场标牌赛事,尤其是2021年新增的、此前对职业运动员需求与投⼊都不⼤的30多场,会何去何从。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与其利⽤⻔槛降低时进⼊国际⽥联整个体系,⽽⽇后政策收紧时⼜要疲于应付,继⽽总是被政策牵着⿐⼦⾛,不如利⽤2021年⼀年时间,勾画出后⾯⼏年⾃身赛事⾛向,尝试⼀下是否可以另辟蹊径。毕竟,其实⼤多从业者⼼知肚明的原因:国际⽥联之所以推出⽩⾦标,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此前⾦标已经泛滥。⽽现在中国标牌赛事再⼀次从2020年将40场暴增到2021年65场,等各⽅⾯开始回归正轨时,恐怕对于国际⽥联⾃⼰都是”幸福的烦恼“。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上海、厦⻔两个⽐赛⼀直在为“获得LV购买资格”⽽不懈努⼒,我本身是亲历者,深知其中难度。⽬前看来,国内确实有且仅有这两个全程⻢拉松综合实⼒与⽩⾦标较为相称(当然上海已经上岸),毕竟过去10年中全部六⼤满贯、巴黎、迪拜、⾸尔、瓦伦⻄亚这⼤约10场世界市场上的“头部”赛事都⾄少有⼀名冠军成名前曾经在厦⻔和/或上海参赛,⽽能够成为“希望之星”达到竞技顶峰前的练兵场⽽不⾄于沦为⼤量过⽓运动员退役前的“养⽼院”,已经代表着直接掌控运动员的经纪公司(这个领域最聪明的⼀群⼈)对于这两场⽐赛的认可,这也是⽬前国内赛事所能达到的最⾼⾼度。

⾄于其他⽐赛,与其与上海、厦⻔或者下⼀层级的重庆、东营、兰州、衡⽔、杭州、⼴州等⽐赛争抢本就稀缺的优质资源,不确定是否可以改变思路,专⼼将⽐赛打造成中国运动员的练兵场。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毕竟,⻄⽅国家中美国、英国、德国、瑞⼠、荷兰、⽐利时、⻄班⽛、意⼤利、以⾊列男⼦⻢拉松国家纪录全部由⾮洲移⺠或难⺠归化后创造,巴林、卡塔尔和⼟⽿其则直接通过“进⼝”运动员⽅式改写其国家纪录。基于更强烈的种族意识,东亚国家对于这种情况的接受程度确实⽐⻄⽅国家要低。⽽客观上,当⼀个体育项⽬⻓期由⼀两个族群垄断,这⼀两个族群背后依靠“国家”、“⺠族”概念维系的资本市场⼜⼏乎为0时,整个项⽬的路恐怕只能越⾛越窄,这也确实是⽬前⻄欧多数国家真实情况写照。

所以,2020年10⽉到12⽉末那个窗⼝期内,当已经有体制外运动员突破固有概念,在需要⾃⼰料理⾐⻝住⾏且连续⽐赛的情况下,⽤实际⾏动证明他们同样能够达到2:15、2:14、2:13这种国内专业级竞技⽔平⽽且依旧存在上升空间时,是否能有⼀些规模适中的⽐赛不再⼀味跟⻛,转⽽配合⽬前市场上逐步兴起的俱乐部等⺠间商业⼒量,创造更有助于中国运动员成⻓的环境?

⼩丁:川粉,尊重商业规律甚于政治正确,⾃2011年起通过垄断⾮洲运动员资源的欧美经纪公司将其旗下运动员引⼊中国市场。

2021 马拉松中国制造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trail.cn/1126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