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半马纪录的疑问?

观点|半马纪录的疑问?

说什么中国速度,怕什么打不开格局。却没想到,一场自嗨式的狂欢让数月的辛苦打了水漂。到头来,被质疑声淹没,删了内容,一地鸡毛。
互联网的记忆很短,相信有关“中国半马纪录被刷新”的这场闹剧很快就会被淹没于更多沸反盈天的社会、民生新闻中。当然,本身这个说法就极不严谨、无据可考,太容易被推翻了。这等小事,中国田协可能打个喷嚏,都不屑于出面澄清:破纪录这种事儿,没有官方盖戳,一切都是噱头,瞎折腾。换言之,没有我的认可,一切都是江湖野史,不值一提。
观点|半马纪录的疑问?
再去讨论有关这场挑战赛的距离是少了 800 米,还是 300 米,还是真的分毫不少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不过是一场闹剧;再去杠来杠去测线,芯片,裁判,认证也只是最后的嘴倔,不过是不愿承认罢了。
与其说这是一场“测试赛”,不如说本就是一次执行媒体的营销手段而已。要营销,就要有噱头,有痛点,才会有情感关联和共振,才能有热血和格局。于是,“各种纪录”被抬到桌面上,5 公里,10 公里,半马,全马,公路,场内,只要有“纪”可循,都会以各种形式被关联,被挑战,被渴望。当然,最后的结果,不管超与不超,刷新与否,都有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话术,去感动跑者,去打动大众,去完成任务,超了皆大欢喜,不超就卷土再来,为下一次测试赛伏笔。
观点|半马纪录的疑问?
只是这一次,品牌可能也“哑巴吃黄连”。专业的问题,他们自然不知。毕竟,研发产品才是他们的特长。可既然都“超”了,自家平台不做任何曝光,也好像一反“营销”的常态,印证了此事的蹊跷。
可又能回应什么呢?大方的承认,诚恳的道歉?谁该出来给大家一个解释和交待?亏不能白吃,路不能白走,自嗨式的狂欢也被证明不是最好的营销手段。想获得万千大众的认可,先得要诚恳对待每一份声音,每一种态度,想不了了之,在沉默中祈祷舆论赶紧被时间的洪流冲走,终归不是上上策。
艰难时下,品牌亦难。最近一年多,大家都似乎跳进了一个套路里,找人站台,讲故事,搞测试。同质化的操作,究竟能溅起多少的水花,只有市场的数据能给出准确的回应。说句题外话,娱乐圈的品牌最怕找的明星会炸雷,被挖出各种黑历史,咱体育圈也得擦亮眼,多来几轮调查。
观点|半马纪录的疑问?
中国体制内的跑者难,中国的业余/职业跑者就更难,这点上,毫不犹豫。体制内的跑者难再于,怎么都打不开 2 小时 08 分 15 秒,这封存了 15 年的纪录,更别提追赶日本了。那说明,我们的实力始终还是差一层窗户纸的距离。很多时候,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被政策、决策运送到这儿,转移到哪儿,看似高度重视,背后却有口难言。
职业跑者的难,就更是滔滔不绝了。练得苦、玩命练得大有人在,因为这不仅是他们的“梦想”,更是让“梦想”继续下去的“生存方式”。在还没找到其他更好的路之前,就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用跑来改变现状,改写命运。
可我们不能蒙蔽自己,只是一味地用梦想、挑战的“精神大法”来给自己,给运动员,给这个行业打鸡血。精神固不可少,但破纪录,夺冠军,可不是纯粹靠的精神。
过去三年,中国马拉松的“盛世”被戳破了泡沫,在接连的重创和打击中艰难度日。萧条的大洗牌之下,不论赛事、品牌、运动员、媒体都深刻地感知生存的不易。越是这样,职业和业余跑者才越会珍惜垂青自己的机会,渴望不负期待,能用破纪录,或无限接近纪录的方式来被各种甲方发掘,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不在体制内,却依然有着滚烫的梦想,然后活下去,不用迫不得已转行。
付出血汗的运动员在一天天苦练着,坚持着,用钢铁般的意志,为梦想也好,为履约合同也罢,他们尽可能用职业素养来对待每一次合作,每一次挑战。他们不是任何人的“棋子”,无需为闹剧背锅,也不该被利益链条的任何一方摆布
他们心中的苦和难,又有谁真心对待?
观点|半马纪录的疑问?
我们渴望中国马拉松的国家纪录被打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渴望中国体制内的跑者不仅仅只有一个董国建顶在最前面;我们渴望中国职业跑者能有如贾俄仁加、戚振飞、申加升等各路精英去挑战、去证明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只是环境、形态的不同,梦想都该被平等对待;我们渴望健康、有序、公平的生存土壤,让中国马拉松能在黑暗中咬牙前行,而不是各自糊弄,被利益带偏,走上歪路。
如大鱼所说,这个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赛事,运动员,赞助商,工作人员,媒体,良好的跑圈生态环境,需要所有人去维护,去打造,去改善,而不是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生活已如此艰难,我们把有限的能量放到更好的平台,更有价值的事上,而不是在碎片化的当下,自己给自己造梦要赶超大迫杰。
嗯,最后一句,期待戚振飞他们在认证的各项赛事中能打破国家纪录。
文字陈成  / 编辑陈成

图片:跑野大爆炸 / 视觉燃烧的腿毛

 

观点|半马纪录的疑问?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trail.cn/40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