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石击林:《以梦为马路在脚下戈赛成长启示录》作者,复旦戈10A,资深戈友。过去几年,在戈赛结束之后,击林都会在朋友圈发布他对比赛的认知及看法。


从戈9训练算起,我与这个该死的戈赛已爱恨交织了8年。这次来戈16,本想就一个人默默的跑,完成领队交代的一个老戈应尽的任务,静静地观察,然后就离开。所以没考虑参加据说拖沓得像“戈声嘹亮演唱会”的点将台。


如果不是必须打卡的规则要求,甚至连体验日都不在计划之列。这些年十几次地来,哪还有什么西行求法的“体验初心”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比赛就是比赛,商业就是商业,文化就是文化。如果要在一场所谓的“文化体验赛事”里,同时揉进主办方的商业利益、院校间的比赛竞技与队员个体的精神体验三个方面的需求,则需要掌控一套十分高超又巧妙的赛事规则不可。很不幸,戈赛规则委员会的发轫,只不过是戈14的事情。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彼时交大安泰四连冠,过于偏重比赛的不公平竞技,再加上早出圈的媒体传播,几乎掩盖了广大参赛队员追寻“玄奘之路”的精神初心,直至威胁和影响到了赛事的可持续举办这个主办方的最核心利益。为了平衡,9人11票的戈赛规则委员会紧急诞生。随后第一年的戈15,中欧和复旦是这项“清净”规则的受益者,分获了冠亚军。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硝烟刚散的戈16,比赛之前,规则委员会修改了部分涉及A队的条款,比如女队员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50%。号称“板凳够深”的中欧,最不缺的就是女A, 历史上也曾经打出过6女的最狠牌面。本次戈16女,据说也是13人选5的阔绰(相比之下,对手长江也不过是6选5,只能算是小富)。这个修订,显然并不有利于中欧。果然,正赛第一日就遭遇了完败。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打戈赛,打的就是规则。外界评说的再热闹非凡,眉飞色舞,真正深度参与其间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唯有比赛竞技,才能召唤更多的参与者和流量。商学院学员毕竟太小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太多的院校连EMBA招生都十分困难,连最少6人参加的A队都已组织不起来。比如传统上并非弱队的同济(对,就是那个戈9时的10男光棍队)和华东理工,本次戈16就缺席了A队竞技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为了补救商学院学员的不足,老戈组,品牌组等不断的增加,而收费不变。以前名额有限的“随队影像师”老戈们还可以上赛道护航,如今干脆取消上赛道的规定,大幅度增加老戈组和品牌组(戈16分别为16支和19支),AB队不限人数,甚至不论是否为商学院学员。正赛赛道上,换了马甲的护航队员,依旧人群簇拥。哪天“戈壁挑战赛”之前,没有了商学院的定语,又能怎样?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不论院校支持与否,老戈们对戈赛的执念,把A队英雄们膜拜神话,客观上对戈赛的激烈竞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津津乐道其中,不仅召唤后来者,还一次次的躬身而入,甚至付出9800元参加一项“全程自导航自补给121km”的A+赛事。相比之下,国内一项有着丰富补给和赛事路标的精致百公里大爬升越野赛事,其报名费也不会超过2000元!性价比再差,老戈们还是心甘情愿的一次次被薅羊毛,群体崇拜和院校竞技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小。


允许2名精英选手入A, 等于是在戈15的“清净”规则后,又撕开了一个小窗。精英一定是小众的,越精英越稀缺,年过50当然就更佳了。不妨预言:在女生人数和减时规则不变的前提下,5女+2精英,会成为今后站台院校的标准最佳配置。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要知道,戈16排名前19名的院校里,第六人全部来自男生!男生拼尽全力,也抵不过女生在拖拉机的带领下轻松的输出有效成绩。而按照如今减时分别30-30-25分钟的规定,想要站台,前队出成绩男生的基本要求,几乎可以肯定,至少需要全马250之内的水平


一个商学院跑步小白学员,需要训练多久才能满足这个标准呢?以我为例,2013年开始零基础跑步,至2020年才勉强及格250,用去了整整七年不间断训练的时间。对于每年招生不过百人的绝大多数院校来说,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精英男A,其概率和难度可想而知。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是规则,就不可能保证完全的公平。戈16参赛人数第一的长江获得冠军,参赛人数第二的中欧是亚军,参赛人数第三的厦大则为季军。仅仅只是人数和座次的巧合?


强队制定或者影响规则,戈16之后,规则委员会大概率会进行改选或名额增补。手握4票的主办方,如何在参赛人数与体验和竞技观赏性上取得平衡,让我们拭目以待!


观点|老戈手记:反思规则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trail.cn/8819.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